周雅玲,又名桐羽。号闻莺草堂主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史馆特约馆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民革中央画院专职画家、中国《书法报》中国书画名师班导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华侨书画院常务副院长、四川省诗书画家院特聘画师、上海大写意画院特聘画师。第一批巴蜀画派影响力代表人物。
在国内外举办联展个展数十次并在国内外美展中多次获奖,部分作品被文化部及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纪念馆收藏。
出版多本个人画集并在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刊登载多篇学术文章。
周雅玲立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整合花鸟画的形式语言结构元素,在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下,使之体现为具有现代审美精神的绘画文本。她的作品既继承传统文人画中的某些形式意味与笔墨韵致,又在元素整合中注入现代审美精神,且在一种诗、书、画、印的综合中营造了富有书卷气的图式文本,笔墨间充溢着诗性、诗意、诗情。她的花鸟画工写俱佳,于简单的物象里淘洗灵感,捕捉心语。其特点在于:即有文人文气的画风,又做到了传统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
清水出芙蓉
——谈周雅玲的绘画
文/康征
在成都这座安逸的城市里,生活着很多优秀的女画家。正象这所城市一样,她们大多怀有安逸美丽的心态,创造着同样安逸美丽的绘画。着名花鸟画家周雅玲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她的绘画让我感觉到了一个城市的安详与典雅,品味到了一个城市的格调和精神。成都,真美啊。
三十多年来,周雅玲师法传统,师法造化,艰辛地营造出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成为学术界所注目的研究对象。在我固执的感觉里,成都是一所温润的城市,对于长期生活于斯的周雅玲来说,她的绘画首先吸收的是这所城市的“水分”。她的绘画从总体风格上看笔墨氤氲,玲珑淡雅。这种笔墨个性决定了她绘画的格调。在她的绘画中你永远看不出什么“刺激”,“冲击力”,“惊讶”之类的因素,她的绘画是那么平静,是那么单纯,是那么简约,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很自然地走进她的艺术世界,在润无细无声的背景下品味出她作品中流露出的清香气息,你甚至会在这种气息中沉醉。她绘画的品质和她为人处世的个性是完全一致的,她平静如水,清淡如菊,娴雅坦然,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在她的画面上都能读得到。因此,她的绘画才有了清水出芙蓉般的清醇。她的绘画在浅唱低吟中诉说着女子世界的婉约美和矫健美。
一个女人的纯洁常常让人感动,一幅绘画的典雅往往让人回味。
女人的世界本来是一片圣洁的梦境,我们在这种梦境中憧憬着未来,回忆着过去,感受着温馨,沐浴着爱情。当这个梦破裂的时候,我们会同样感受到无助的恐慌和痛苦。在艺术的世界里,是谁还能给我们这样的梦境啊?周雅玲的绘画给我们这样的精神满足。她的绘画渲染出一种特有的书卷气息。同时,她用最细腻的情感也为我们描绘出了一种文人的精神向往。
在她一系列作品融入了山水、花鸟甚至人物的因素,体现了她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她的绘画充满了阳光般的温暖,他采用人格化的艺术手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主人清高与淡雅。周雅玲是一位多梦的艺术家,她的绘画中有着梦幻般的深邃与浪漫,画面不拘泥于自然物象固有的色彩和形态,心随我动,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堪称气韵生动。她笔下的荷花、菊花、牡丹都生长在温润的笔墨背景下,柔媚、纯粹、富贵,这仅仅是表象而已,仔细审视她的画面,我们不难看出她的一片苦心,那就是她透过这种美丽的物象诠释了坚毅、抗争和不屈的内在本质。她是一个文弱的艺术家,她只能通过她的绘画来诉说她内心世界的梦幻与美丽。她笔下的花朵并不是呈现着一时的娇艳,而是经历了一番人生的风雨。她的绘画记录了她的心路历程,她孤独中的坚守,回忆中的失落与憧憬中的艰辛。读她的绘画,就是在听她讲述一段风花雪月的往事。
对于静物的描绘多见于西方油画,西方油画中的静物是自然属性的。周雅玲对于静物的描绘是具有人文属性的。清供题材在传统绘画形式中多是文人画家们发牢骚,抒发自我小情调的吟咏,而在她这里,他把清供题材变换为积极向上的,歌颂和谐,赞扬繁荣的,具有大乘意义的精神象征。
在周雅玲的画室里喝茶聊天别有趣味,房间里的陈设正如她笔下的一幅绘画。她精心的布置正如安排画面一样,浓淡干湿,长短粗细各种因素都活跃在她的画室里。对于生活,她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对于艺术她自信而不苛求什么,她的生活如一潭秋水。平和的心态在她生活中随处可见。
对于静物,丰子恺先生说:人散后,一弯明月天如水。诗一样的境界美为绘画提供了坚实的美学支援。周雅玲的绘画自觉不自觉地把平静的视觉审美与优雅的语言审美结合在一起,真正地使绘画变成了诗歌境界里的想象和联想,把绘画的审美格调升华为精神境界的一种文化品质。绘画和诗歌是两种审美角度完全不同的艺术,这两种审美方式完全不同的艺术总是在审美情趣上交织在一起的。她绘画的意义就在于她通过自己的艺术方式实现了与诗歌的通感。因此,她的绘画总是折射出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审美纠结,给人欲说还休的隐约美。
2010年11月20日撰文于北京通州康刘庄村
延伸阅读:
淡雅深处是诗境
——周雅玲的花鸟画
文/徐恩存
中国艺术的源流,大致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世界,二是人的内心世界;两个方面的结合,衍生出主客观的统一,以及由物象到意象的转换;在事实上,艺术所面对的正是这一不变而又恒久的命题,优秀的画家无不是在试图解读这一命题中,显现自己的睿智与才情的。
女画家周雅玲专攻花鸟画,力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整合花鸟画的形式语言结构元素,在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下,使之体现为具有现代审美精神的绘画文本。
花鸟画在百年的新中国画运动中,处在激流的漩涡之上,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它达到了纯熟的高度与艺术的完美,循此路径走下去,使后来者难以逾越,而且,这也并非是唯一选择,因为,大自然是丰富的,艺术的表现必然要体现这种丰富性,所以,艺术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不是在规范中孕育的果实,而是在自由空间中的精神结晶。
周雅玲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成长与成熟起来的花鸟画家,她的作品既承继传统文人画中的某些形式意味与笔墨韵致,又在元素整合中注入了现代审美精神,且在一种诗、书、画、印的综合中营造了富有书卷气的图式文本,笔墨间充溢着诗性、诗意、诗情。
贵在创造,这是一切艺术的本质与价值所在、创造为艺术带来了活力、激情,创造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与历史的书写;而周雅玲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以敏锐的艺术感觉、以独特的审美把握,以及文化底蕴的充实,锤炼自己的艺术,在数年间,她大体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取向和艺术表现方式,并据此循序渐进,匠心独运,使作品终于在精湛典雅中渐行渐远。
周雅玲的花鸟画,已全然不同于传统花鸟画图式,她运用中国文化的若干重要元素——书法、插花、瓷器、隔栅、竹廉、家具等,进行组合,并以平面构成关系对其进行空间关系的处理,在“工写兼具”中体现出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氛围,这便是周雅玲的花鸟画;这是一种静谧而又温馨的图景,一种平淡而又隽永的境界,一种脱俗而又朴素的美感,一种充满内心意绪的符号空间魅力。
在“似与不似之间”,周雅玲寻到了意象扑捉的方法,虽然,她不放弃对“形”的表现,但她笔下的“形”,也不再具有生活的客观性,那些花朵与枝叶,多在水墨淋漓之中,被进行了夸张,变形的处理,在不失其基本形态中,强调的是一种神韵、一种感觉与一种情怀;如《雅室春融露香中》、《荷气满堂》、《风卷珠帘报新秋》等,都充满了耐人寻味的情思、情怀与境界。
而且,画家大胆运用了构成原理去组合意象群的空间关系,意象之间在被抽离了时间因素之后,空间因素得到了强化,画面中只剩下了空间中物与物的位置关系;这样,根据构成关系确立的黑、白、灰的水墨渲淡变化,配合着平面化的空间处理,渲染了中国画独特的含蓄、蕴藉、简约与淡泊,如《花好月圆》、《秋色赋》、《玉笙凉夜隔帘吹》、《卧看花梢动》、《异花常占四时春》、《凝思含醉妆》等作品,都是因为在构成关系中,使传统意象焕发了新意,颇具“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依然是传统的牡丹,工巧的青花瓷器,散放着茶杯与长题的书法、印章的搭配,都在一定的结构中定位,使之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在周雅玲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多种手法在“感觉”中获得写意表现的统一,如花瓶的“工而不工”、“不工之工”与小写意的花萼、花瓣、枝叶处理,以及大写意的墨色运用,使之在多种元素与手法中,产生一种“新质”,生发出一种激荡中的平衡、丰富中的完整、率性中的温雅,进而使画家笔下的花鸟画一扫传统花鸟画的审美定势和千篇一律的“定法”,遂使作品形神兼得而气韵生动。
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周雅玲在花鸟画的构图处理中,大胆运用“硬边语言”,“硬边语言”是西方当代艺术中最常见的形式结构手段,它以不和谐与不统一的方式插入画面之中,用以造成“突兀”、“冷硬”之感,有助于渲染画面的气氛,强化画面的境界,往往给人以深刻印象;周雅玲在花鸟画中,往往在瓶花的背后衬以墨色的窗棂、隔栅的硬边框架,既加强了画面的凝重感,又起到了空间的分割作用,既造成了画面构成元素的刚柔对比,又为传统题材的花鸟画增添了现代意味;“硬边语言”,在周雅玲的作品中,有时又以书法或竹帘的方式,被进行硬边处理后,插入画面,作为有机元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形式作用与魅力。
艺术家在本质上是浪漫的,浪漫需要文化、需要品位、需要修养与激情,如此,会使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内心富有色彩,会使生命焕发出智慧与灵性,它才能够跨越时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联结中迸发出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活力。当这一切以特殊的方式,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结晶为艺术作品时,其中,必然展示出诗意的情怀,作品中的浪漫、抒情、诗意也必然作为一种不流俗的、美与善的追求而存在,并始终贯穿在人类的情感深层。
周雅玲的艺术,追求的正是这种富有理想色彩的目标;创作表明,画家多年来,立足于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素朴淡雅的审美境地,用以支撑作品的精神结构,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精神支撑自己的理想;因此,她的作品并不远离现实,而是以现实感受、体验为出发点,努力去营造理想中的世界,使之直通文化历史与艺术传统的深处——如动与静、诗意与禅意、书卷气与文人气,等等。
周雅玲自觉地把自己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转换为艺术之美,形诸笔墨色彩,从而超越了意象的形而下性质,其隽永意味在艺术的丰富中得到了升华。在这样的观照下,画家笔下的作品成为纯粹中国式的写意表达,带着中国文化印记,中国情感,表达了中国人自己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精神质地。
总之,以美的方式给以含蓄的表达,并洋溢着某种韵致,是周雅玲作品的追求和目标,而得意忘言、寄情出意,妙在有意无意之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美学品质,都非常明显地成为周雅玲的艺术理想。这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甚至成为她的言说方式。她的作品每每只选择约定俗成的几组符号意象,以不事繁琐、机巧的关联安排,不经意间对其进行形式意味的营造,目的是把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生命诗意,引入当代审美生活,使之成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引人入胜的神韵。
这一切,都使艺术对人的生命、文化、诗意的表达扩展了更大的审美空间和边界,并以新的形式实验,给人以新的审美感受。当然周雅玲的这类作品,仍然属于相对纯粹的唯美风格,而它的温情的气息、精心选择的意象和境界的独特魅力,却时时叩击着我们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重心。
对于周雅玲来说,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不过她把人性中最温暖的色彩转换为绘画的笔触,让它被一种全新的灵感和气韵所支配、所演绎;画家的想象力在作品中获得了有力的倾诉;那就是——虚构和想像是令她兴奋的工作,虚构和想像的本质就是赋予事物新的形式感和审美内涵,同时,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对待文化和绘画的态度和方式。
毋庸置疑,周雅玲是一位能够坚守自己信念与理想的画家,对绘画艺术的自觉与执着,将使她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她的每幅作品的完成都是她对自身艺术“唯美”风格的深化和愉悦的进步。
作品欣赏